最近看到一位乡村老师发朋友圈,说她准备辞职考编进城,底下一水儿点赞。
留言更扎心:
“终于熬不下去了吧?”
“欢迎加入城市补习班大军。”
我们总说“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”,但在一些乡镇学校,
那份光辉似乎被层层遮蔽、被一天天的琐碎与委屈耗尽。
一代又一代人,为什么都在“逃离”乡村教育?
在老一辈教师的记忆里,乡村学校就是靠着民办教师撑起来的。
那时候,大多数老师是村里人,靠点人情、靠点关系当上老师,一不小心还会被村民念叨一辈子:
你怎么混进来的?你凭啥坐办公室喝茶?
有些老师哪怕再努力,也换不来一声尊重。
到了八九十年代,第一批中等师范的“正规军”进村了,想着带着新理念来点“课堂革命”。
可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。
成绩比不上老教师,教学方式被质疑,考勤、吃饭、说话、走路,甚至买块肉都能被村民拿来议论三天三夜。
那种被看轻、被指责的压抑,让很多年轻人没熬过几年就主动请辞,远走他乡。
年年选调,年年“逃离”
哪怕到了今天,每年暑假,农村老师们最关心的还是:
城区选调什么时候开始?
只要公告一发,教育局大厅立马人山人海:
有人带着孩子报考,有人边打电话边犹豫,有人连拖鞋都顾不上换就冲了过去。
因为大家都知道,进了城,才是乡镇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出头天。
从《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》来看,超过90%的村校老师想调到城市学校,尤其是年轻人,35岁之前离开乡村岗位的占比高达78%。
用网友的话说:“逃离农村,是大多数乡村教师正在默默计划的人生路线图。”
为什么呢?很简单:
城市教育资源更好,社会认同更高,生活压力却没那么孤独难熬。
乡村教育,真的烂透了吗?
烂在哪?不在学校本身,而在这个系统性的“失序”。
学校建得越来越好,学生却越来越少。
老师年年招,课堂却还是缺人。
乡村成了城市学校的人才培养基地,5年成骨干,一考就走,永远是新人守村门。
一位校长说得直白:以前我们是为学生做嫁衣,现在是为城区做人才输送站。
加上近年来生源减少、农村教师岗位编制不稳,很多学校连基础科目都凑不齐老师。
一个英语老师要兼带音乐、美术,甚至政治,课程质量可想而知。
再加上产假、请假、临聘教师频繁流动,原本就困难的教学变得更加千疮百孔。
留不住人,不只是因为待遇
这些年政策上也在努力,比如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》,比如提高待遇、提供编制、设立生活补贴等等。
但很多乡村教师还是在默默倒计时:“只要有机会,我就走。”
原因不只是待遇,更多是那种被边缘化的无力感。
没有评优资格,培训轮不到你;
一个寒暑假就要兼顾教学、招生、托班,还要写材料、陪检查;
学校层层压任务,社区、家长、村委会个个有要求;
真想做点教改,搞点创新,先得顾好平均分、照顾好应试……
每天都像被拽着跑,却又不知道跑向哪里。
留下的人,要么认命,要么无路可走
当然也有老师留了下来。
有的是家庭原因,有的是没考上城市岗位,有的是心软,还有的是真的热爱。
可是这些人,在学校里往往变得越来越沉默,越来越小心。
有老师说:“当年我刚来乡村学校,想着干出点成绩。现在就想,别得罪谁、别出错,别被家长投诉就行。”
这,才是最可怕的地方。
不是老师离开了,而是留下的人也慢慢失去了热情和希望。
谁在为教育买单?
最直接的当然是孩子。
乡村孩子的老师是新手,课本内容早已落伍,网络课程上不去,家里没钱报补习班,整个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。
他们距离教育公平越来越远,距离梦想改变命运也越来越远。
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成为燃灯者,更不能一边苛责教师功利、一边又不给他们体面。
所以,别再问:“为啥乡村教师都想逃离?”
真正的问题是:我们有没有想过,乡村教育,已经被折腾得够久了。
你怎么看?
你的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吗?
理财配资平台,开户配资,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