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落幕、学生走出考场,当家长朋友们都以为轻重已过万重山时,一场名为“前大学时代”的消费狂欢汹涌而至。
堪比超市小票似的愿望清单,看的家长眼前一黑又一黑:手机、手表、笔记本电脑必选最新款,衣帽鞋袜化妆品必选logo名牌;
毕业旅行可以不出国、但割双眼皮、近视眼手术、学驾照、同学聚会和演唱会等等必须安排到位,毕竟压抑多年的青春就这么一回。
七七八八的算下来发现,没个10万元存款根本兜不住,并且这还不算上了大学后的学费、生活费、以及装置费。
有钱的家庭不在乎这点小钱,但攀比风气之下,被架上烤炉的普通父母恐怕就不好受了。
有人为了孩子开心在手机店里咬牙付款,有人虽难以支撑但在孩子的哭闹威逼之下还是“想办法”圆梦。
而那些砸碎骨头也实现不了愿望清单的清贫父母,就成了网络上“没钱就别生”、“父母真的把我养的很差”的控诉素材。
看着那些荒谬的跟贴和教授“拿捏”父母的经历分享,不得不感慨消费主义的毒牙早已深深刺入了年轻一代的骨髓,让他们对“谁家还没个50万”的富二代身份深信不疑。
造成这种扭曲三观局面的幕后推手,首先该被推上审判席的就是社交媒体和资本。
比如短视频平台会以精准算法轰炸用户眼球,随即“种草文化”蜂拥而至搭建了物质占有=身份认同的认知。
当年轻人、尤其是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,误以为背万元包、戴万元表、拿万元手机就是跻身精英阶层的标志时,考后愿望清单就成了快速脱胎换骨、获取群体成员身份的彩虹桥,毕竟不聚餐=不合群、无名牌=不配合群。
当数字支付消解现金支付的真实感、当同辈压力成为隐形门槛,社交媒体与资本合谋构建的物欲牢笼此刻开始编筐收篓。
而闭环的关键枢纽就是家庭教育的双重迷失,其中再苦不能苦孩子、富养孩子就是弥补童年缺失等就是最普遍的畸形实践,总之教养孩童逐渐从情感关注衍变成了经济纵容。
从幼儿时期的奇趣蛋自由、到青少年时期的追星自由,再到前大学时期和大学时代的愿望自由。
总之时间不止养大了孩子体型,也在无形中养大了孩子的需求,最终变成了:大学生一个月3000元生活费够吗、不够三千都是要发帖骂父母的,高考过后才明白,父母没那么爱你……
当消费主义将亲情伦理按在地上摩擦,某些孩子眼中的父母将不再是养育者而是毫无顾忌的人形提款机。
如不从当下着手、重塑健康消费观,很难想象未来的亲子关系,会否如现在网络上的男女关系一般:互相猜忌、互相提防和互相算计。
但是这种被养大的胃口,你真敢不满足吗?
恐怕许多父母都持投鼠忌器的态度,毕竟黑夜中还有各种不法分子虎视眈眈,做父母的也怕孩子沾上各种贷或者走下坡路。
所以想要驱散“全民富二代”、“家均50万存款”的迷障,还需多方联手、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首先就是个人觉醒即看清消费主义陷阱的本质,理性消费做到能力范围内富养自己。
其次就是家庭重构,亲友以身作则将奢靡风气遏制于摇篮。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协同,比如平台整治无脑炫富或者三观不正的博主,只有孩子们明白:真正的贫穷不是父母砸锅卖铁,也买不起新款手机和名牌包,而是自己被物欲奴役难以脱身!
当健康的消费观扎根心底,年轻灵魂才能真正卸下枷锁奔赴辽阔人生。
理财配资平台,开户配资,股票配资网址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